防爆接線箱的防爆等級劃分,核心依據是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防爆標準(國內對應 GB 3836 系列標準),需從 “防爆型式”“危險區域類別”“氣體 / 粉塵組別”“溫度組別” 四個維度綜合界定,最終形成清晰的等級標識(如 Ex d IIC T6 Ga)。以下分維度詳細拆解:
防爆等級需與使用場景的 “危險區域” 匹配,這是等級劃分的基礎。根據爆炸性物質(氣體 / 粉塵)的存在頻率和持續時間,危險區域分為兩類:
針對甲烷、丙烷、氫氣等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形成的爆炸環境,分為 3 個區域:
-
0 區:爆炸性氣體混合物持續存在、長期存在或頻繁出現的區域(如密閉儲罐內部,極少用于接線箱安裝);
-
1 區:爆炸性氣體混合物可能偶爾出現(如設備泄漏時)的區域(如化工反應釜附近);
-
2 區:爆炸性氣體混合物不太可能出現,或出現時持續時間極短的區域(如化工車間通風良好的角落)。
針對面粉、鋁粉、煤粉等可燃性粉塵與空氣混合形成的爆炸環境,分為 3 個區域:
-
20 區:可燃性粉塵長期或持續存在的區域(如粉塵儲罐內部);
-
21 區:可燃性粉塵可能偶爾出現(如粉塵設備泄漏)的區域(如面粉加工設備附近);
-
22 區:可燃性粉塵不太可能出現,或出現時持續時間極短的區域(如粉塵車間通風口附近)。
防爆型式是防爆接線箱的核心設計方式,決定了其適應的危險區域等級,常見型式及適用場景如下:
注:防爆接線箱常用的型式是隔爆型(d)(適應 1 區等高風險區域)和增安型(e)(適應 2 區低風險區域);本質安全型(ia/ib)多用于內部接線的信號類箱體,粉塵環境則優先選 tD/tA 型。
不同爆炸性物質的 “點燃難度” 不同,需通過 “組別” 區分,確保接線箱能抵御對應物質的爆炸風險。
針對氣體環境,分為 A、B、C 三組,組別越靠后,氣體越易點燃(防護要求越高):
-
IIA 組:點燃難度高(如丙烷、乙烷),最小點燃電流比(MICR)≥0.8;
-
IIB 組:點燃難度中等(如乙烯、乙炔以外的炔烴),0.45≤MICR<0.8;
-
IIC 組:點燃難度極低(如氫氣、乙炔),MICR<0.45;
注:“I 組” 特指煤礦井下的甲烷氣體(如煤礦用接線箱會標注 “I”),而工廠常見的非煤礦氣體均歸為 “II 組”(如化工、石油行業)。
針對粉塵環境,分為 III A、III B、III C 三組,組別越靠后,粉塵越易爆炸:
-
III A 組:可燃性飛絮(如棉絮、麻絮);
-
III B 組:非導電粉塵(如面粉、煤粉);
-
III C 組:導電粉塵(如鋁粉、鎂粉);
防爆接線箱運行時會產生溫升(如端子接觸發熱、內部元件發熱),需通過 “溫度組別” 限制最高表面溫度,確保不超過爆炸性物質的 “引燃溫度”。溫度組別按最高表面溫度從高到低分為 6 級,T6 級安全:
例:若現場存在乙醛(引燃溫度 140℃),接線箱需選 T4 及以上等級(最高表面溫度≤135℃,低于乙醛引燃溫度),避免高溫點燃氣體。
設備保護級別(EPL)是對防爆可靠性的進一步界定,分為 Ga、Gb、Gc(氣體環境)和 Da、Db、Dc(粉塵環境),字母越靠前,保護級別越高:
-
Ga/Da:可用于 0 區 / 20 區(最高風險區域);
-
Gb/Db:可用于 1 區 / 21 區(中高風險區域);
-
Gc/Dc:可用于 2 區 / 22 區(低風險區域);
防爆接線箱的等級標識需包含 “Ex(防爆標志)+ 防爆型式 + 區域組別 + 溫度組別 + EPL”,例如:
-
Ex d IIB T4 Gb:
Ex(防爆標志)+ d(隔爆型)+ IIB(適用于 IIB 組氣體,如乙烯)+ T4(最高表面溫度≤135℃)+ Gb(可用于 1 區 / 2 區);
-
Ex tD III C T150 Db:
Ex(防爆標志)+ tD(粉塵隔爆型)+ III C(適用于 III C 組導電粉塵,如鋁粉)+ T150(最高表面溫度≤150℃)+ Db(可用于 21 區 / 22 區);
防爆接線箱的等級劃分,本質是 “按需匹配”—— 先明確使用場景的 “危險區域(0/1/2 區或 20/21/22 區)”“爆炸性物質類別(氣體 / 粉塵 + 組別)”“引燃溫度要求”,再選擇對應的 “防爆型式”“EPL”,最終形成完整的等級標識。
例如:化工車間 1 區(氣體環境)、存在氫氣(IIC 組),需選Ex d IIC T6 Gb級接線箱;面粉廠 22 區(粉塵環境)、存在面粉(III B 組),需選Ex tA III B T135 Dc級接線箱。